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以及与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EC2005孔沉积物粒度在累积含量5%~95%的无标度区间内,统计自相似程度高,具有分形特征.沉积物平均粒径与分维值既存在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关系.二者正、负相关关系的分界点表现为平均粒径7.0φ左右,<7.0φ时,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2.
手持GPS定位精度与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探讨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两种模式下手持式GPS定位的稳定性,得出合理的观测时间长。通过不同时长的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给出:实时定位与长时间定位观测值之差在1m之内。手持GPS绝对定位的准确度即测量的结果与其真实位置符合程度非常高,能够控制在亚米级的范围之内。在卫星个数较多的情况下,实时定位的精度也能控制在亚米级的范围之内。利用单点定位系统误差改正模型,消除或减弱某些误差后能得到更高的精度,使得单点定位精度达到半米之内甚至更高。  相似文献   
13.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黄财宾 《海洋学报》2015,37(1):125-136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表明,夏季罗源湾潮下带小潮至中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133.20~256.18g/(m2·t);由中潮向大潮变化期间单个潮周期的沉降通量明显增大,台风过后的大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373.99~590.51g/(m2·t);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沉降通量为746.34g/(m2·t);粒度分析及水动力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罗源湾潮下带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台湾海峡西北部内陆架海域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海域近底部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最大值为13.34g/(m2·d),由小潮向中潮沉降通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底部温盐跃层层位上移,近底部垂向混合作用增强,致使底部再悬浮沉积物向上扩散,并最终被沉积物捕获器捕获。沉积物捕获器可以接收到再悬浮沉积物,结合底部边界层过程的观测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的侵蚀、沉降及埋藏过程,在研究海岸与陆架区沉积动力学、泥质区沉积记录的形成过程与保存潜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The coast of the Dapeng Peninsula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the eight most beautiful coasts in China". The most precious tourism resource for the peninsula is headland bay beaches, among which the beach at Xichong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peninsula is the longe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tability, sedimentary source and shape change of the bea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the beach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eninsula. Heavy minerals in the sand of the beach and the inland stream at Xichong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nearby beach on the same coast to determine the beach sand source; with help of a computer software, MEPBAY, the equilibrium planforms of the beaches on the peninsula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n island without rivers to evaluate the stream’s effects on the beach stability; cross shore profiles along the Xichong beach are also surveyed in different seasons of a year to assess the annual shore normal beach changes affected by the stream inpu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quilibrium planform state and cross shore changes of the beach. It is shown that(1) stream is the main sedimentary source of the beach and the weathering materials of the rocky headlands on both sides of the bay transported by waves are the second source for the beach but it is limited, sand from an inner shelf is not the sedimentary source for the beach at present and was not even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2) the Xichong beach cannot reach static equilibrium around the entire bay shoreline, the segment of the shoreline where a stream outlet is located is in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the unstable section occurs in the wave shadow region in the lee of an offshore island;(3) no matter whether the section of the beach shoreline at Xichong is in an equilibrium state or not, it is eroded in the typhoon season and recovered after the season, the maximum change in erosion and accretion occurs in the unstable segment;(4) the Xichong beach can only have small sand body since it is supplied with sand mainly form inland streams, resulting in a possible danger in which sand loss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or huge storms cannot be replenished naturally.  相似文献   
15.
三门湾春季温排水增温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COMSED模式和2012年5月份现场温盐、潮流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三门湾核电站冷却水排放所致海水增温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期工程建成后,三门湾海水增温范围主要出现在排水口附近,表层增温幅度最大,底层增温幅度最小,在月度时间内,表底层增温范围有大、小极值变化。在全部工程完成后,温排水量大幅提高,三门湾表层海水增温1℃的范围将稳定影响较大面积,4℃增温范围较小。在月度时间内,表底层增温范围大、小极值变化幅度也将增大。  相似文献   
16.
宋珪  张海丰 《探矿工程》2015,42(12):44-47
常州润华环球中心基坑工程一区开挖深度达18 m,采用钻孔灌注排桩和内支撑作为支护结构。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顶部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基坑工程施工结束后基坑顶部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达到稳定值(分别为25 mm和40 mm),整体支护效果显著。但在基坑第三次开挖结束后第二道支撑构筑完成之前,基坑顶部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速率突然增大,直至第二道支撑构筑完成后增速才缓慢降低。提高第二道支撑的标高有利于降低基坑的变形,提高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厘清季冻土区临水内、外拱护墙结构冻胀平位移冻害机理,测试隔离层防冻害装置的有效性,在20101110-20110531、20131110-20140531、20171110-20180531三个观测年内,以长春某湖泊临水内、外拱护墙结构为研究对象,选择内、外拱护墙结构和设隔离层防冻害装置的试验内拱护墙结构三者相对比,用钢尺量距法观测三者寒期的平位移状态。结果表明:内拱护墙结构出现倾斜、裂缝导致的内向冻胀平位移冻害,其内向平位移曲线随气温均呈"半驼峰型",对应观测年持续降温-持续低温-持续升温-正温时段,内向冻胀平位移呈减小-增大-减小-稳定残余的位移运动,诱因是平冻胀应力的生成-增长-减弱-消失作用;外拱护墙结构出现较小的外向冻胀平位移,外向冻胀平位移曲线均呈"波浪型",无冻害发生,冰凸拱平冻胀应力推动外拱护墙结构压缩冻土凹拱形成外向冻胀平位移,冻土凹拱限制了外向冻胀平位移发展;设隔离层防冻害装置的试验内拱护墙结构未发生平位移冻害,其内向冻胀平位移较自然冻胀的内拱护墙结构减小83.92%,较外拱护墙结构减小51.74%,表明隔离层防冻害装置防治冻胀平位移冻害有效。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2009—2012年泉州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4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103种,其中多毛类48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动物18种,棘皮动物6种和其他动物6种。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77 g/m2,平均栖息密度76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2.40 g/m2;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38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均为湾中部及湾外较好,湾顶较差;从2009—2012年际变化来看,生物种类数、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密度均为2009年最好,2012年相对较差,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不大,说明泉州湾的大型底栖生物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TELEMAC-2D模型建立太平洋区域海啸传播模型,模拟2011年日本“3·11”海啸事件下海啸波的传播。使用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日本“3·11”海啸事件对乐清湾的影响。通过频谱分析得到“3·11”海啸激发的乐清湾内240、180和103 min这3个主导模态的幅值及其相位。通过白噪声实验对乐清湾的固有共振特征进行估算,进一步支持了乐清湾在上述3个模态发生共振这一结论。白噪声实验还表明,海啸等海洋灾害发生时会在乐清湾湾顶及湾口处产生较大的增水,该结论对乐清湾内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